回眸2020|深蓝学院篇

作者: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新闻网 千亿体育,千亿体育(中国):2021-03-01 投稿时间: 点击量:717


砥砺前行担重任、锐意进取谋新篇

2020年是深蓝学院开局之年,学院紧密围绕校党委的总体部署,以党建为统领,以“厚基培优”为目标,创新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模式,着力做好大类培养下的分级分类教学、新生集中教育管理、拔尖人才培养三大重点工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学院工作开好局、迈好步、把好度,全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党建引领学院发展方向


学院始终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保稳定、思变革、抓创新、促发展”工作理念,勇担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任,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挑起重担。党总支按照标准化、优质化要求,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通过抓队伍,搭平台,立规范,强制度,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的党建育人特色,推进党建工作与学院工作深度融合。2020年,共发展学生党员31名,学生党员获省级以上奖占比40% ,22名毕业班学生党员升学至国内外高校,占年级党员人数75%,其中95%为双一流高校;2名党员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

二、学院发展目标及职能定位

深蓝学院是应学校推动落实“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实施镇江校区大类培养和分级教学背景下新组建的二级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试验田。主要负责本科新生大类培养下的分级分类教学、探索集中教育管理、选拔组建“深蓝班”,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人,其中专职辅导员14人, 在校学生4395人,其中2020级新生4054人,深蓝班学生461人。

三、推进新生大类培养和分级分类教学

分级分类教学协同实施。配合教务处推进17个培养大类和8个培养专业的教学实施工作,实行全院职工下班级听课制度,协同抓实教学督导;摸清学生需求,分层分类,通过实施数学、外语摸底考试,顺利实施分级分类教学,按A、B两级进行分类分班教学,其中数学分四类29个班,外语分三类62个班;召开师生教学座谈19场,收集问题信息260余条,优化分类分级教学推进机制。

新生转型教育体系渐成。构建形成10个模块的转型教育课程方案,贯穿一年级全过程,每节课借助网络使4000余新生都能同时受教。强力推进数学和英语的期中考试,敲响新生学业警钟。结合学生弱项,推行专家引导、教师辅导、学长助学、同学互学和线上自学等措施,提升了学生学习成效。高数期末考试及格率从期中的65.2%上升到90.1%。

葛世伦书记勉励全体新生“筑梦新时代,启航江科大,做最好的自我”

专业认知教育全面铺开。协同推进专业认知教育71场,用图加强专业导学,促成64份专业导图,让学生明了四年学习要求,助力学生做好规划,推动专业先导教育逐步形成规范。

四、探索新生集中教育管理体制

瞄准行为养成坚持全员早操、周一晨会、集中晚自习、自主熄灯等;紧贴“改革行动”,出台系列管理制度,试行辅导员驻楼制,贴近管理;紧扣“信息实效”,推行信息传送扁平化,强化工作闭环加强督办。

深蓝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深蓝驿站

依据调研数据,分析管理措施推行的实效性和学生的接受度,做好隐患排除。成立“深蓝驿站”,依照心理普测数据,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重点人群关注关爱,通过分类约谈,接受咨询、干预调节等措施,保证了学院运行平衡有序。

打造三支队伍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管理队伍,学长导师队伍,新生干部队伍,推行工作沙龙,提高业务能力,提升管理实效,保证了管理目的顺利实现。

五、优化“深蓝班”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变革模式,优化双院协同。通过走访调研、专家咨询、论证商讨,从利于学生培养的角度,改革原来模式,明确以“(1+3)+X”模式开展拔尖人才培养。

严把质量,优化考评遴选。通过综合考核,动态调整和滚动竞争,抓牢深蓝班培养质量。新生遴选更严苛,政策更优化。

契合需求,优化专业分流。从2019级开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分流;借鉴高考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提高学生满意度,满足按需培养。一志愿录取率达92%。

关注绩效,优化培养激励。拟订导师选聘与考核激励机制,引导导师重视拔尖人才培养。整合小班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效益。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25人次。

注重素质,优化拔尖培养。举办开班典礼明方向,分享生涯规划定目标,开启经典诵读和英语角,强化体能训练等。

六、展望2021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深蓝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第一年开好局、迈好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提质增效上发挥作用,为江科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做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一、以终局决定布局,强化目标牵引,科学做好顶层设计和体系构建;

二、以机制带动体制,强化沟通协调,着力推动深蓝工作形成合力;

三、以要素盘活资源,强化规律研究,有效激发改革活力促工作创新;

四、以需求撬动发展,强化意义赋能,促成学生主体自觉并提升动能;

五、以引导代替堵漏,强化工作前置,抓好风险预判与以生为本;

六、以标准规范执行,强化制度完善,构建工作督查推机制改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