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的故事 | 镇江船舶学院的诞生

作者:肖流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新闻网 千亿体育,千亿体育(中国):2022-04-08 投稿时间: 点击量:5497

【编者的话】整理查阅学校历史档案时,我们在学校档案馆找到了一批珍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朴实无华的记录风格带着曾经的年代记忆,拓印下学校建设发展的砥砺印迹。《镇江船舶学院的诞生》出自首任院长肖流,原文作于1989年11月6日,对镇江船院的建立始末、初期发展进行了细致溯源。文章丰富详实,语言平易亲切,长者风范跃然眼前。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谨此专稿以飨读者,缅怀开拓者,激励后来人。

 

江科大的故事丨镇江船舶学院的诞生

肖流

【作者简介】肖流(1923-2011),安徽省舒城县人,离休干部、新四军老战士、原镇江船舶学院党委书记。1939年8月参加革命,是中共上海市一大代表。1952年转业,先后任上海机械制造学校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上海机械专科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副校长、校长,杭州机械专科学校、杭州船舶工业学校(现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校长、镇江船舶工业学校校长、镇江船舶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等职。他是镇江船舶学院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首任院长,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镇江船舶学院。这是一所新建的国防工业高等院校,当时适逢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镇江船舶学院(以下简称镇江船院)是由镇江船舶工业学校(以下简称镇江船校)改建而成,其前身是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以下简称上海船校)。这所学校服务造船工业的建设,有过光辉的业绩和光荣的校史。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种种破坏,特别是校址搬迁带来的重大创伤和经历过的一段坎坷的道路,令人难以忘怀。1953年创建的上海船校,是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造船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多年办学的实践,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设备和其他教学条件也都较好。

1958年和1960年,这所学校先后两度曾升格为造船专科学校,且被列为国防工业重点学校。历届毕业生在造船工业系统有着较高的质量信誉,博得过较好的评价。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停止了招生。第六机械工业部原有的九所中专校,“文革”中竟被取消了八所,只剩下我们一所学校,也在1970年被搬迁到江苏省镇江市,远离了造船基地,失去了原先办中专校时的一些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使这所学校陷入了动荡的困境。

我是1971年12月底奉调来校的。由于五十年代初我先后在上海工业学校、上海动力机专和上海机械学院工作多年,故对上海船校从开始创建到后来的发展还是比较了解。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对这所学校的遭遇同样是深感痛惜的。来到这个学校时,我同五十年代初就一起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老战友刘东明同志共同担任学校的党政领导工作,都很希望能把这所学校再搞上去,重振上海船校当年的雄姿。但是到校后,接踵而来的各种难题把学校的领导和干部搞得焦头烂额,主要是学校发展方向长期不定,自1972年开始每年只能招收少量的学生,领导精力较多地是放在抓工业生产上;中专校的领导关系当时在地方上也无法挂靠;大部分教工家庭分居,思想处于不稳定状态;工资地区差问题又不时困扰着学校许许多多人的心;加上当时校址问题的纠纷等(总后勤部汽车管理学校不断索要现址,而我们在上海的校址又被其他单位所占回不去)。学校的干部队伍是好的,教职工的思想觉悟也都较高,尽管因搬迁给每个人都带来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但都能在困难面前顾大局、讲团结,坚持把生产和教学工作努力搞上去,以避免学校再遭到被拆散的厄运。但由于学校方向的不定,势必会引起各种风波的频频发生,学校领导和人事、财务部门的干部日子很不好过,经常要到北京向部里反映情况,请示解决种种急难问题。也可以说我们是在各种困难中带领大家拼搏前进的。

镇江船校欢送驻校军宣队留影(二排右六为肖流,摄于1972年9月4日)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全校批判和清算“文革”所造成的恶果,强烈地提出要解决船校的方向和搬迁后所遗留的问题。1976年底,我到北京参加造船工作会议,带去了学校党委《愤怒声讨“四人帮”破坏党的教育事业的滔天罪行》的书面发言稿。会上我着重谈了十年动乱对造船教育事业遭受摧残的严重恶果,就以上海船校来说,过去每年可为造船工业输送五、六百名优质毕业生,但是学校搬迁到镇江后7年才有500多名学生毕业,这样搞下去怎么得了?我在会上还历数了多年来学校所经受的磨难,以及当时学校的艰难处境,并对学校今后的方向和出路提出了积极的设想。部领导和教育局、规划局以及其他各业务局的领导,对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都十分同情和关心。特别是对如何解决学校方向问题,部领导还曾请上海交大和我校领导具体磋商过若干办好学校的方案,交大领导曾带了数十位同志两次来镇江。我本人也代表学校曾专门去上海和交大领导同志进行过十分融洽的交谈,这事虽知道的人不多,但它对我校之后的升格确曾起过相当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977年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校党委经常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频频赴京请示。部领导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问题,其中包括搬回上海的方案,经过多次多方的协商,上海市领导明确表示“船校搬回上海难以办到”,这条路已彻底走不通。正在学校苦于找不到出路儿徘徊时,1977年底教育部发出了“关于报请增设普通高等学校有关问题的意见”,对基础好的中专校可以根据需要改建为高校。六机部考虑到镇江船校师资和干部力量较强,设备和其他条件较好,过去又曾两度升格为造船专科学校,根据造船工业发展的需要,在江苏省和镇江市的大力支持下,向国务院提出了将镇江船校改建为镇江船舶学院的建议。经过审查,国务院于1978年12月正式批准我校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并经教育部同意于当年暑期参加了全国高校的统一招生,9月份迎来了我院的首批新生,这是我校办学方向的一个最重要转折。

我当时曾想过,我国海疆漫长,不发展造船工业,不狠抓造船院校的建设,将来的后患是难以预测的,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谴责我们。清朝有个左宗棠,那时他还办起了马尾船政(学堂)培养出像邓世昌那样的民族英雄。今天,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建设好强大的海防。对于这一点,我们是始终坚信不疑的。因有感于镇江船舶学院的诞生,我当时曾喜赋小诗一首:“长征新起步,船院庆生辰。何惧海疆阔,摇篮自育人。”以表贺忱。

学校经过12年,特别是后8年的动荡,终于有了稳定的发展方向,这无论从当时或在今天来说,都堪称是学校最好的发展方案。由于天时、地利、人和,这所学校从此走上了新生之路。

镇江船院这所新兴的大学,在办学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社会环境。设置的7个专业原先已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好的教学设施,校区房舍基本现成,干部队伍力量较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教育事业的春天,招生制度、高校管理都渐趋正规,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一系列制度,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普通高校有规定的教育计划、大纲,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新的教材也陆续出版。我在学校工作了几十年(包括战争时期),怎能不为之感奋呢。

但是要真正把学校办成享誉较高的大学毕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必须继续解决好过去的遗留问题,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改建工作。在改建大学后,我们学院主要做了如下几件大事:

第一,认真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包括机构设置和各级干部配备)。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我被任命为镇江船舶学院院长,刘东明同志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六机部和中共江苏省委紧接着又任命了几位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并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调陈宽同志来院任教务副院长,同时还任命国家学部委员杨槱教授为我院第一副院长,担任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在组织机构方面,按高教六十条及参照有关兄弟院校机构设置,健全了本院的机构设置,配齐了党政各部门的干部,逐步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学院有了能适应高校教育的组织体系和可遵循的办学章程。学院先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肖流与杨槱院士合影

第二,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狠抓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原镇江船校约有70%的人能胜任大学的教育工作,但也必须随着学校任务的改变而有计划地提高其业务水平,为此学校很快地建立起培养和提高师资的专门工作班子,分别不同情况,有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有的脱产进修或出国深造。同时还广开才路,从各老牌大学和科研单位陆续调进了一大批水平较高的教师。对原有教师中的少数人则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另行安排更为适当的工作。而对于有些家在上海、长期分居的同志,我们寄予深切的同情,多方设法、分期分批将他们安排回上海工作。对于这些同志,虽然先后离开学校了,但他们对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有过不可磨灭的建树和功勋,我们不仅十分感谢他们,而且十分怀念他们。通过种种努力,到建院第3年时,我们基本上已配齐了各门课程所需的师资,建起了一支能胜任大学课程的较好的教师队伍,按照教育计划规定需开出的各门功课基本上都能开出了(包括实验课)。

第三,根据上级指示,制订发展规划,进行基本建设和新专业的迅速上马。除原有的船舶工程、机械制造、动力装置、焊接、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外,又新设了计算机和工业管理专业,通过不懈的努力,也很快的走上正轨。由于六机部的大力扶持,到了1982年时已完成了建院的第一期工程,达到了规模1200名学生的要求。1983年第二期工程开始,按2400名学生规模继续进行改扩建。到了1984年时,实际上在校学生已经达到2000名了。建院之初,国务院教育部和国防科工委先后都曾派人来院视察过,他们都认为“文革”后新建的许多大专院校中,“镇江船院的办学条件是属于上乘的”。这既是对我们的鼓舞,又是对我们的鞭策。随着各项工作的日臻完善,我们也较快地完成了从中专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1982级新生入学动员大会(左七为肖流)

第四,认真解决好历史遗留的问题。除了上面已述及的由于搬迁带来的长期分居问题得已基本解决外,还对历次政治运动中所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逐一的平反。所有这一切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党的温暖和关怀,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工的政治热情,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1983年9月15日,镇江船院举行上海船校建校三十周年暨建院五周年的庆祝大会,这次大会是对建校以来业绩的检阅,也是对改建大学后五年工作的小结。中船总公司和省市委领导同志,以及当年为创办这所学校作过决策的人、我国造船工业的老前辈程望同志也应邀到会并讲了话。校党委对过去三十年特别是改建大学后的五年工作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镇江船院第一届教代会(左六为肖流,摄于1984年6月15日)

1983年12月刘东明同志退到二线,上级决定我改任党委书记,由陈宽同志继任院长。1984年11月,我主动请求退到二线,书记由杜义龙同志接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老兵,在完成党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方面曾尽了一点绵薄之力,但从党对我们的要求来说,总还觉得尚有许多事未能做得更好,这也是退下来后内心时有的不安之感。所喜者是在休息后的这几年,我看到了我们学校的工作年年都有新的起色,新接班的各级领导同志绝大多数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工作着,这些都使我十分欣慰和感奋不已。

抚今追昔,每当我回想起镇江船院这所从困境中走上新生之路新兴大学的历程时,便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我深信镇江船院必将在新的航程上扬帆前进!

1989年11月6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