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江科大的故事丨苏宝生:与母校风雨同舟

作者:苏宝生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离退休工作处 千亿体育,千亿体育(中国):2023-03-21 投稿时间:2023-03-20 点击量:1820

  【人物简介】苏宝生,生于1936年,1996年退休。毕业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副教授,曾任力学教研组副组长、教研室副主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教师。

满腔热忱献予母校

1951年我考入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机械科,1952年7月学校由民办改为公立的上海机电工业学校。1953年经过调整,组建成立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当时的校长余西迈在成立大会上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人才,你们就是国家未来的造船人才。”1954年夏天我成为第一届毕业生并且留校工作,后来学校又送我去上海交大深造,回校后一直执教到退休。教研科研方面,我的作品“双轨道铰链”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38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获得过金奖。

退休后我还为学校工作了十几年,有几件事情印象很深。第一件是1996年至1998年我受聘为学校教学评价办公室副主任,协助领导与全校教职工一起迎评促建,顺利通过了1998年国家教委对我校的评估;我还是学校第一任研究生班主任,做了10年硕士研究生班级管理工作;最后担任南徐学院的教育督导专家组成员,主要是培养青年教师。

专家组除了我之外,还有谢宝根等人。我们的工作除了听课还给新教师讲课示范,我讲的示范课名字叫做“周转轮系”。人事处还聘请我为青年教师做过岗前培训,主讲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修养。其实就是道德和教学法。师德修养我总结最重要的是三个字:爱、严、恕。首先你要爱自己的学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儿子、兄弟一样;其次要严格要求,考试成绩、行为规范不能放松;最后就是对学生的管理“鞭子要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就是“恕”。

2009年我卸任专家督导组,可以说是工作到70多岁才算真正退休。我把满腔赤诚都献给了我的母校,几十年来对学校的感情非常深厚,学校的变化也历历在目。经过几代人的奋发拼搏,苦干能干加巧干勤干,我们的学校蒸蒸日上,人才荟萃,事业发展很快,我感到非常振奋。

学校第一任研究生班班主任

大约是1994年左右,我快退休前两年,有一次正在给学生上《机械原理》这门课,当时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沈贻森从后面推开教室门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大概是有事要找我,所以下课以后走出去,就看他等在教室门口。沈书记跟我讲,学校要正式招研究生了,学校考虑请我担任班主任。我说“想要再考虑一下”。后来仔细想了想,觉得我对学生有爱心,之前也担任过本科和大专生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还是有一些经验和工作方法的。思考之后,我觉得自己应该能够胜任研究生班级管理工作,因此就答应上任了。

学校第一届研究生班只招了4个人,因为我校当时还没有硕士授予权,一开始都是与外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们住在学生宿舍的6楼,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爬楼去宿舍看看他们。我觉得既然决定担任班主任,面对学生就不能有畏缩情绪,要敢于管理。研究生导师主要管他们的学业,我做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就是管他们的思想、纪律、生活等日常工作。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研究生导师逐渐增加,师资力量日益增强,原有的研究生科就改成研究生部,杨兴林担任部长。

研究生入学教育,除了给学生介绍学校和专业,安排导师见面交流活动,我还给他们专门上一次入学教育课,主要是讲授儒家思想。虽然我不是文科专业的老师,但是我买了《论语》和相关书籍,还参考了我们学校姚式洲老师写的《论语体认》。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我一个学机械的老师要给学生讲《论语》?因为我当时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指出理工科的学生应当要加强文科教育,深以为然。我主要教他们三点:贫富观、仁爱观和忠孝观。我不是空泛地讲授道理,而是用生动的例子阐释理念,比如给他们讲述“芦花记”的故事,引导研究生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孝”的意义。

对于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分考核,我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虽然那时候我很快要退休了,但是仍然希望我所做的不是一时的工作,而是可以延续下去,为今后的研究生思想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陆续带着学生去了10来家单位实践,这样即使我退休了,后续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还可以接力进驻开展。我们去过烈士陵园、戒毒所和管教单位,接受正反两方面教育。面对面接触一些人,听取现身说法,我觉得这是最生动的教育。2002年正好是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160周年,镇江一些新四军老干部到烈士陵园去祭奠先烈,我就安排了研究生陪同并搀扶老干部参加祭奠活动。我带着学生们去垃圾填埋场,观察垃圾是如何处理的;让他们跟着环卫工人早出晚归,参与城市清洁工作。除此之外,还去过宝塔山特殊学校、博物馆、城管所等单位,让他们亲身经历,切身体悟。

我结束研究生班主任生涯的时候,学校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百人。我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管理全校研究生的班主任,从我以后,研究生的管理就分散到各个系部。在这10多年里,学校的变化是日新月异,当初刚刚招研究生的时候有些学生毕业还不肯留校,随着学校蓬勃发展,再招聘教师都要求博士以上学历了。

全程参与升本后首次教学评估

1998年,我和学校教职工一起经历了国家教委对我校的评估。这是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在1978年很多学校升本之后的首次大规模检查。在这次检查中不能通过的学校,就要面临整改甚至被取消本科办学资格。

能否通过这次评估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当时学校将其作为阶段性中心工作,提出了“迎评促建”的口号,1996年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评估办公室,让我担任副主任,当时的主任是我们的分管校领导董师润。教学评估办公室位于老教学楼的2楼,除了我以外,还有3个“小青年”——张巧念、王树利、班云。接到任务后,我们马上去到已经迎接受过评估的常州石油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取经,学习他们的经验。回来之后,我们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检查提纲,结合学校实际,做了一份本校的迎评促建提纲。

各个部门都按照提纲领取任务,包括需要准备什么材料、配齐各方面人员等。每个系、处都设一个材料员,专门协助本单位负责人进行迎评促建工作,并将其落实下去。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船舶电气系(三系)的材料员胡尚信,为人谦虚、工作负责,经常跑过来问我材料还缺哪些。我也经常到他那里去。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主要抓两个重点部门,一个就是三系,平时教学、管理都做得很好,算是标杆系部;还有一个就是体育教研室,他们是工科学校里面比较有特色的系部,聘请了几位上海体育学院的老师,学校体育比赛成绩比如篮球和足球,一直在省里面名列前茅。  

提纲上面还有一条是学生的晚自习出勤率。我就晚上到教室突击检查,大概统计了每间教室学生出勤率,发现只有50%左右,立即写了一份报告给学校。校领导很重视,马上召集抓学生工作的负责同志开会,强调班主任要去班级督促,一定要保证80%以上学生上晚自习。在宣传方面,我隔一段时间就在学校大礼堂两边悬挂上迎评促建相关的标语横幅,让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做好迎检工作。

材料中有几份重要的资料,就是校领导阶段性讲话,叙述了办学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内容较长,不便于检查组阅读,我就请图书馆一位文笔较好的老师帮忙将校领导讲话浓缩成1000到1500字的摘要,其中包括了主要数据,检查组的专家很欢迎,对整个评价材料给予好评。另外经过整体现场检查,认为应予通过。

这些准备工作一做就是一年多。那个时候压力很大,因为可以说是全校教职员工都投入了这次评估,我肩负巨大责任,担心万一通不过,学校就会失去本科办学资格,血压一度飙升到200多。终于在1997年的时候,我们向国家教委呈送了自评报告,并申请专家组来校检查指导。1998年7月,学校顺利通过了合格评价,并作为两个代表之一在教育部总结大会上汇报工作。我的血压也很快恢复了正常。

(采访、整理:张驰 谢凌燕)

 

分享到: